强泰徽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徽章国家标准 > 谁设计了国徽

谁设计了国徽

来源: 时间:2015-05-25 18:43:26 浏览量:1054

2009年5月,张仃在故宫举办的张仃书画作品回顾展上。张仃,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

关键字: 国徽制作  警徽制作

1950年国庆节前张仃将他主持设计的国徽亲自挂在天安门上

张仃设计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邮票

    2009年5月,张仃在故宫举办的张仃书画作品回顾展上。张仃,中国画家,工艺美术家。1917年5月生于辽宁北镇。1938年赴延安,任教于鲁迅艺术文学院。1949年后,先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及实用美术系主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祝勇/摄

    很多年中,我们没有考虑过设计者的存在———天安门(装饰设计)、国徽,早已成为某种神圣的象征,至于谁是它们的设计者,似乎并不重要;甚至,我们觉得它们不是设计出来的,它们原本就在那里,不需要设计。 

    直到我们结识张仃,才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童年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他的影响。我们一次次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蜡笔画上重复他的设计:高高的城楼上,八个宫灯,八面红旗。我们甚至笨拙地把红旗飘动的方向画得左右对称,东西相反———既违反常识,又是拙劣的窜改。天安门成了我们最明亮的记忆。很多年中,我们都认为毛主席就住在天安门上,一到国庆节,他就出来向群众招手。我们那时积攒的老邮票,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这些纪念邮票,《天安门图案》这些普票,甚至轰动一时的鸡年生肖票等,居然都是张老的设计,这些要到很多年后,才被我们知道。

    有人说天安门城楼的装饰设计由两个日本人完成,有人把国徽的设计归于梁思成、林徽因的账下,他从不辩驳什么。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图腾,至于谁是它们的设计者,似乎并不重要———他会这样想,也许。 

    21世纪之初,国徽设计的公案又浮出海面。许多当事人,许多报刊,都发表了彼此矛盾的观点。林洙在《建筑师梁思成》一书中延续了梁思成、林徽因为国徽设计者说,任继愈认为是高庄,也有人说是张仃。 

    逼仄的客厅里,堆满了书籍资料。台灯的光晕,使他的白发格外醒目。在我们的再三逼问之下,张老终于开始回忆五十多年前的时光———昔日那个激愤、悲观和忧郁的漫画家,正沉浸在革命成功的大喜悦中。他看到了山河一片大红的祖国,也看到了欣欣向荣的希望。1949年,张仃应周恩来之邀住进中南海,负责对怀仁堂、勤政殿的改造,并愉快地承担了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政协会徽,以及开国大典的天安门城楼设计装饰的重任。 

    1949年7月,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常务委员会决定公开发布《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示》,对国徽的设计提出三点要求:一,中国特征;二,政权特征;三,形式庄严富丽。 

    据1949年8月5日下午三时半在北京饭店六楼大厅召开的政协第六小组(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第二次全体会议记录,当时已经收到设计稿28份,但皆因不符合上述三条原则而被否定。于是,成立了两个专家小组设计国徽,一个是以林徽因为首的清华大学营建系专家小组,另一个是以张仃为首的中央美术学院专家小组。 

    张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用天安门做国徽主要图案的设计思想。这一设计思想以后逐步得以完善。而梁思成则坚决反对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案,而主张以璧为国徽图案。从中央档案馆,我们查到了两个设计小组阐述各自设计理念的重要史料,大体可以了解当时双方的论争。 

    清华大学营建系的《拟制国徽图案说明》全文为: 

    拟制图案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构衬托而成图案的整体。也可以说,上部的璧及璧上的文字,中心的金星齿轮,组织略成汉镜的模式,旁用嘉禾环抱,下面以红绶穿瑗为结束。颜色用金、玉、红三色。 

    璧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器,周礼:“以苍璧礼天”。说文:“瑗,大孔璧也”。这个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说是一个瑗。荀子大略篇说:“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国人民,象征统一。璧和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温和,象征和平。璧上浅雕卷草花纹为地,是采用唐代卷草的样式。国名字体用汉八分书,金色。 

    大小五颗金星是采用国旗上的五星,金色齿轮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农。这三种母题都是中国传统艺术里所未有的。不过汉镜中的连弧纹,与齿纹略似,所以作为齿轮,用在相同的地位上。汉镜中心常有四瓣的钮,本图案则为五角的大星;汉镜上常用小粒的“乳”,小五角星也是乳的变形。全部做成镜形,以象征光明。嘉禾抱着璧的两侧,缀以红绶。红色象征革命。红绶穿过小瑗的孔成一个结,象征革命人民的大团结。红绶和瑗结所采用的摺纹样式是南北朝造像上所常见的风格,不是西洋系统的缎带结之类。 

    设计人在本图案里尽量地采用了中国数千年艺术的传统,以表现我们的民族文化;同时努力将象征新民主主义中国政权的新母题配合,求其由古代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图案;彩色仅用金、玉、红三色;目的在求其形成一个庄严典雅而不浮夸不艳俗的图案,以表示中国新旧文化之继续与调和,是否差强达到这目的,是要请求指示批评的。 

    这个图案无论用彩色,单色,或作成浮雕或做成钢印都是适用的。 

    这只是一幅草案,若蒙核准采纳,当即绘成放大的准确详细的正式彩色图,墨线详图,和一个浮雕模型呈阅。

    集体设计

   林徽因 雕饰学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莫宗江 雕饰学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参加技术意见者 

    邓以蛰 中国美术史教授

     王逊  工艺史教授 

    梁思成 中国雕塑史教授,作中国建筑的研究 

    1949年10月23日

    张仃也拿出了他的设计方案。他在《国徽应征图案设计含义》中阐述道: 

    一、红色齿轮,金色嘉禾,象征工农联盟。齿轮上方,置五角红星,象征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齿轮嘉禾下方结以红带,象征全国人民大团结,国家富强康乐。 

    三、天安门———富有革命历史意义的代表性建筑物,是我国五千年文化,伟大,坚强,英雄祖国的象征。

    梁思成反对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要图形的方案,主要理由是:一,天安门是具体建筑物,不宜成为徽标图案,否则像一幅风景画,不够严肃;二,天安门是封建帝王的象征。 

    对此,张仃在他所附的《设计人意见书》中作如下表述: 

    在国徽草案设计过程中,因清华大学梁思成诸先生亦在进行设计,为互相充实设计内容与表现形式,故一度交换意见,对梁先生之设计理想,颇表钦佩,我们的设计接受了梁先生很多宝贵意见,但与梁先生意见相左部分,仍加保留。故附上意见书,作为补充说明; 

    一、关于主题处理问题: 

    梁先生认为:天安门为一建筑物,不宜作为国徽中构成物,图式化有困难,宜避画成一张风景画片,要变成次要装饰。 

    设计人认为:齿轮,嘉禾,天安门,均为图案主要构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门为主体,即使画成风景画亦无妨(世界各国国徽中画地理特征的风景画是很多的),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题。 

    二、关于写实手法问题: 

    梁先生认为:国徽造型最好更富图式化、装饰风,写实易于庸俗。 

    设计人认为:自然形态的事物,必须经过加工,才能变成艺术品,但加工过分或不适当,不但没有强调自然事物的本质,反而改变了它的面貌,譬如群众要求的嘉禾式样是非常现实的,又非常富于理想的,金光闪闪,颗粒累累。倘仅从形式上追求,无论出自汉砖也好,魏造像也好,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美感上的要求的,写实是通俗的,但并不是庸俗的。 

    三、关于承继美术历史传统问题: 

    梁先生认为:国徽图案应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多采用民族形式。 

    设计人认为:梁先生精神是好的,但继承美术上历史传统,应该是有批判的,我们应该承继服务人民的部分,批判反人民的部分———这是原则,更重要的:不是一味模仿古人,无原则歌颂古人,而是“推陈出新”。 

    梁先生认为:国徽中彩带仿六朝石刻为高古,唐带就火气重了。 

    设计人认为:六朝的,唐的石刻造型都可取法,看用于什么场合,有些六朝石刻佛像彩带,表现静止,确是精构,倘用在国徽中,就太静止了,而唐之吴带是运动的,所谓“吴带当风”,国徽彩带采用这样精神,正适应革命人民奔放感情的要求。 

    四、关于色彩运用问题: 

    北京朱墙、黄瓦、青天,为世界都城中独有之风貌,庄严华丽,故草案中色彩,主要采朱、金(同黄)、青三色,此亦为中国民族色彩,但一般知识分子因受资本主义教育,或受近世文人画影响,厌此对比强烈色彩,认为“不雅”(尤其厌群青色,但不可改为洋普蓝,及孔雀蓝,否则中国气味全失,且与朱金不和。)实则文人画未发展之前,国画一向重金、朱,敦煌唐画,再早汉画,均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广大人民,至今仍热爱此丰富强烈色彩,其次非有强烈色彩,不适合装饰于中国建筑上,倘一味强调“调和”,适应书斋味,一经高悬,则黯然无光,因之不能使国徽产生壮丽堂皇印象。

    设计者:张仃 

    提供技术意见者:张光宇 周令钊 

    助理绘图者:曹肇基 

    通讯处:中央美术学院

    1950年6月15日现在看起来,张仃当初的构想大多数都体现在沿用至今的国徽上。应当说,张仃是国徽的创意者,而林徽因等则为其最终完善者。周恩来亲自找梁思成谈话,说服他接受张仃以天安门为国徽主体的设计方案,并委托清华大学营建系最终完成国徽图案的制作(参见《国徽诞生记》,《文汇报》1995年10月17日),这不仅因为画家绘制的天安门仅为目测而非实测,比例不准,而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在营造学社工作时曾亲自测绘过天安门,清华营建系的制作技术手段在国内又首屈一指,同时也表现出周恩来高超的领导艺术,使这项具有历史意义的设计最终由两个小组集体完成。而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第一枚国徽,则是张仃亲自跑到前门外,找到一位雕刻师傅,制作的一枚木制国徽。 

    张仃从未出面澄清过关于国徽设计的一些传闻,如果不是从档案馆查到当时两个小组的设计说明,我们甚至无从知道曾经有着两种方案之争。

精品徽章推荐

点击咨询客服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