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泰徽章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工业题材电影《国徽》填补空白

工业题材电影《国徽》填补空白

来源: 时间:2015-05-25 18:47:08 浏览量:1108

在观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以为在新中国成立国庆节的时候,国徽就挂上去了,后来才知道是在一年之后。

关键字: 国徽制作  警徽制作

《国徽》剧照
《国徽》剧照

  是不是只有商业大片才适合拍3D电影?是不是只有大题材、大明星、大制作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是不是弘扬主旋律的电影就一定缺少观赏性?10月1日,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等联合摄制的主旋律3D电影《国徽》在电影频道首播。观众通过电影屏幕看到新中国的标志之一—《国徽》是如何诞生和制作成功的。这也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3D主旋律电影。

  在近日举行的观影座谈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及主创人员对影片的题材创作、拍摄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大家都知道国旗、国歌都已经拍过了,这次能够拍摄国徽的设计及制作过程非常有意义,这无疑填补了这一题材的空白。”与会专家在影片题材的选取上表达了一致的看法。

  据了解,早在1993年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系列文献片《共和国之巅》中,首次以电视的方法纪实性地披露了国徽设计的经过。时隔20年,电影《国徽》艺术再现了63年前国徽诞生的过程,将观众的思绪拉回到新中国成立时那个火热的年代,影片真实刻画了设计、制作国徽过程中的感人故事,展示了沈阳老工业基地的重工业文化和产业工人风采。

  “以往在我们的观念中,3D是奇观效应,是一种供消费娱乐的样式,而今天我们用3D拍出了一个重大题材,拍出了《国徽》这样的一部具有昂扬时代精神的重大题材作品,将来为这样一种样式的出现提供了很多的借鉴。”著名编剧赵葆华说。

  不仅如此,许多在场专家都感叹,这部作品用中低成本拍出了3D大片,也是创造了一个文化奇迹。“现在拍电影追求的是高清晰,强刺激,大跌宕,大题材,大明星,制片人都控制不住成本,对中国电影不是福音,我认为是一种危险的信号,中国电影到了控制成本,控制明星酬劳的时候了。这个片子谁都不会想到不到一千万元。” 赵葆华说。

  电影局剧本策划中心原副主任高尔纯在观影后谈及感受时说,“这比过去那些纪实性很强的影片更增加了它的技术性,给人一种现场感,就好像我们亲历这个现场一样,这个效果是其他影片没有的,因为这个过程如不是用3D拍摄的话,现场感没这么强烈,尤其在炉膛里怎么把国徽烧出来,这个很有意思。电影说到底还是满足观众的一种好奇心,人们有一种揭秘的欲望。”

  “ 大家也提到3D技术可能带来一个很好的氛围,但是3D技术只能使一个故事呈现得更好,如果故事不行仅靠3D技术也是不行的。为了历史氛围的营造,这个片子在齐齐哈尔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旧厂房拍的,并且这个工厂马上就要面临拆迁了。并不是《阿凡达》那样的题材的才能拍3D,车间、铸造、铁水,完全也是可以。”电影频道电影艺术部主任董瑞峰说。

  如今,影视作品中工业题材作品寥寥无几,这样的空白亟待填补。在刚刚落幕的金鸡奖颁奖晚会上,组委会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于敏先生,曾为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编剧的于敏先生长期关注工业题材,为了深入生活,写出反映工业题材的作品,他甚至到鞍山生活了二十多年。“我们国家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现在我们影视作品里呈现的却基本都是商业大片,缺少正能量的东西,这也是电影频道下决心做《国徽》的原因。” 董瑞峰说。

  “在观看这部电影前我一直以为在新中国成立国庆节的时候,国徽就挂上去了,后来才知道是在一年之后。在当时落后的工业条件下,是沈阳第一机器厂的工人群策群力,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将国徽悬挂在天安门上,直到今天没被更换过。艺术家们设计国徽的精益求精和产业工人的质朴与风采都让人深深的感动。”一位观众在观影后感慨地对记者说。

  据悉,《国徽》由著名编剧郎云执笔,天津电影制片厂导演邢树民执导。该片制作完成后,受到业内专家一致好评,在今年第13届电影频道电影百合奖颁奖典礼上,该片荣获一等奖。

精品徽章推荐

点击咨询客服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