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安部门:轨交安检逐步走向逢包必检
来源: 时间:2015-07-24 13:52:18 浏览量:1124人
上海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昨天举行全体会议,对市政府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管理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针对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的尖锐的问题,相关部门负责人一一进行了回应。
记者获悉,在今后的轨交新线规划运营中,类似目前的16号线3节编组车型今后将基本不再使用。而备受关注的轨交安检也将更为严格,正在考虑逐步会向“逢包必检、逢液必检”过渡。
未来安检将更加严格
昨天早高峰时段,记者在轨交10号线龙柏新村站看到,进站闸机区域一前一后站立了两名安检人员,对每一名带包的乘客,安检员都非常认真反复地提醒其将包放入安检仪后再通过。记者观察片刻发现,不少背双肩包的乘客很配合,但也有一些乘客快速冲关进入,安检员对此也无可奈何。
“根据我本人平时乘地铁所见所闻和市人大的调研情况看,全市轨道交通设立了625个安全点,配备了5600多名安检员,对乘客有大件必查、大容量液体必查、各类编织袋必查等要求。但这些制度执行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尤其是在高峰时和乘客不配合情况下,安检就形同虚设了。”吴尧鑫委员认为,从确保安全的角度看,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
市公安局副局长俞烈现场回应表示,从安检队伍本身情况看,目前全市5600多名轨交安检员,每年有约三分之一会出现人员流动。“去年一年整个安检队伍辞职不干的有1400多名,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劳动强度大,还有极少数市民的不配合,甚至打骂,使从事安检工作具体岗位的安检员成就感不足。”俞烈表示,怎样进一步提升安检能力,加强安检员的责任感,形成合理的薪酬体系、留得住人的工作氛围,这些是需要着重考虑改进的地方。“安检这项工作也需要倡导更多市民来主动配合,真正形成轨道交通安全人人有责的氛围。”
此外,自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以来,轨交安检作为一项长效管理措施被固化和完善。“安检工作确实还有加强的空间。目前的安检原则是大包必检、小包抽检、逢疑必检,今后这个原则还要更趋严格。目前有关部门正在做调研,可能逐步会向‘逢包必检、逢液必检’的要求过渡。”俞烈透露。
小型列车基本不再用
上半年本市轨交日均客流已超800万人次,部分线路超负荷运行已成常态。按照10%左右的年客流增长率,未来两三年,上海轨交日均客流量将达到1100万-1200万人次,到2020年可能要达到1300万-1400万人次。面对超大的客流如何确保运营安全?这成为多位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共同关注的问题。
市发改委负责人透露,上海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交通为基础、其他公共交通为补充形成整个服务于市民的公共交通体系。上海轨道交通总量确定了两个“1000”—网络线路从现在的577公里到2025年要达到1000公里;上海近郊和郊区以市郊快速铁路为主的轨道交通再增加1000公里。而从今年开始,上海轨交在很多区间段上增设了“双列位停车”,发生故障时可以有效缩短事故影响时间—在区间之间增加一个停车位置,故障车能快速就近离开轨道,保证线路运行。这样的设置至少要增加1亿元投资,目前“双列位停车”已在14号、15号、18号规划实施。
叶青委员在询问时提出,大客流集聚问题是在规划设计或者建设标准方面从源头上留下的隐患。“地铁站厅、通道建设标准比较低,加剧了拥挤。有些地铁在建设过程当中沿线的规划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加了大量的居住区和规划了大量的商务办公楼宇。可以说是地铁线一建成、一开通就拥挤。”
申通集团董事长俞光耀表示,现在上海大客流矛盾主要体现在中心城区,要想减负,一是通过未来的规划、线网设计优化分流。二是增加列车、缩短间隔来提高效率。今后基本不会再出现小型车辆,比如说16号线的3节编组车型今后不会再有了;17号线是6节编组,最近发改委已基本批准了;14号线把原来的6节编组改成8节编组等。通过多管并举,在分流减压方面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市规土局负责人则在回应时表示,借鉴国内外地铁对客流分流的经验,有两条可以努力的方向。一是用票价经济杠杆和其他公交出行方式替代,政府相关部门要和运营企业一起研究。二是上海早高峰交通比较拥挤,“以前政府部门是8点半上班,现在是9点。像纽约、伦敦、东京等大城市商务中心区的企业,白领上午上班时间是10点,若可以采取错峰上班,对2号线、8号线沿线商务区的交通压力可以有效减负。”